公告

敬請期待飛利浦HD2079產品評測
顯示具有 五穀精磨器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五穀精磨器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10月2日 星期三

新機上市:東元微壓養生豆漿機XYFYS002,台灣上市

豆漿機在台灣開始流行其實也不過三年的時間,當他是話題商品的時候,大大小小、聽過沒聽過的品牌或廠商人人都想出來趁熱加減賺。但大多的廠商都是一款產品賺到了就收手,只有少部分會推出後續機種。

除了不用去提的九陽以外,我所知道在台灣有推出一款以上豆漿機的廠商還有:

超淨:
 超淨應該是目前除了九陽以外最積極的廠商,一共推出了三款豆漿機,分別是
  • 單層鋼杯體的SBM-1501 (這台是燦坤旗下品牌EUPA TSI-9509E15的姊妹機種)
 
  • 很短暫出現的SBM-1401
 
  • 目前主力的SBM-1301/1302/1312系列


鍋寶:
  • SBM-1700
 
  • SBM-1768 電視購物由阿芳老師代言價格殺到底
 


尚朋堂:
  • SBN-133
  • SBN-135


其實以上各品牌的豆漿機,不管是新舊款或是不同品牌,幾乎都是在材質、功能項目、外型或是豆形式上的差異,在本質上都是屬於無網+底盤加熱的機種。也許是向不同家的家電廠取得商品貼牌進行銷售,在生產或用料的品質上可能會有比較大的差異。

在五月的一篇文章中,我提到了2013年的豆漿機會是"IH"與"微壓"這兩個商品的差異點。前一陣子在follow飛利浦在台灣推出的第一款豆漿機HD2079的過程中,我發現了台灣有另一個品牌,也推出了一款微壓豆漿機。就是現在要介紹的東元微壓養生豆漿機XYFYS002

其實這台XYFYS002 也是東元在台灣推出的第二支豆漿機產品。旗下的第一支XYFYS001是一款有趣的豆漿機,如果有機會還可以在燦坤或是量販店可以看到他在架上展售。

 這支商品特別的地方是,他有一個長相很像九陽五穀精磨器的"超微粉碎器"。 有趣的是這個粉碎器是鎖在杯體的底部,主要的功能也是藉由小空間增加研磨的效率。但是因為沒有實際使用過,所以不知道效果如何。
這次發現的東元第二代的豆漿機,型號是XYFYS002,名稱是微壓養生豆漿機。

在我的角度,我個人認為東元在選擇商品的時候,是有稍微在思考產品差異化的這一點。但比較可惜的是,東元應該是受制於貼牌的模式,所以只能拿到這款算是公版的機型。雖然我沒有拿到機器去反查他的製造廠,但是因為這支商品的外型有太多家廠商(奔騰、海信、美斯特等等)都使用過,所以很容易就可以查到資料。我也就很輕易的找到可以佐證這支商品應該是中山美斯特所生產貼牌的資訊。(前一代XYFYS001也是中山美斯特生產,請參考之前網頁)


因為是在網路上看到這支新商品,目前還沒有在實體通路上看到,經過詢問我周圍也借不到這支商品可以體驗,所以沒有辦法有進一步的測試分享。 不過我想這支商品應該也不會是熱門商品,所以就簡單以上面的資訊分享給大家。

不過在這邊也預告一下,我已經問到飛利浦的HD2079,應該最近就可以拿到手做進一步的試用,甚至拿來跟九陽的產品做比較。請大家稍微耐心等待。

2013年5月14日 星期二

九陽打敗飛利浦,豆漿機專利權官司落幕

這一年似乎沒有什麼豆漿機的新鮮事,可能是因為豆漿機市場感覺已經退燒,讓豆漿機已經不是熱門新商品,就慢慢成為一般人家中電器的基本選項。其實我個人的立場,覺得這樣可能是比較健康的發展,不然一台好好的豆漿機,因為一時感到新奇買了回去,用了幾次就量在旁邊,一方面是浪費,也可惜了那一台豆漿機。

不過在前幾個禮拜,在大陸看到幾篇小小的新聞,裡面有提到關於九陽與飛利浦在豆漿機上的專利權官司有了初步的結果。


 這篇報導中九陽跟飛利浦的專利訴訟,其實也只是山東那邊提出的十個知識產權的案例之一,所以在搜尋幾篇報導裡也都沒有寫到比較細節的內容。

在我印象中飛利浦的豆漿機在中國是在2011年下半年上市的,在之前寫的<對岸豆漿機的市場佔比>那篇文章中,在市場資料裡,第一次出現了飛利浦豆漿機的資料。印象中在店裡看到的是下面這一款產品。

(圖片來源:中國飛利浦官網)

 不過那時候看到的飛利浦豆漿機,跟九陽以外市面上99%的一般豆漿機一樣,是無網設計的豆漿機,在其他功能與設計上,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所以在2011上市之後應該也沒有什麼太特別的地方,以飛利浦的品牌進行行銷。

這樣的產品設定,應該不會有什麼專利侵權的問題,如果這樣的產品設計有狀況,那幾乎所有的豆漿機都會有專利權侵犯的疑慮。花了一點時間,我找到了一個可能疑似成為侵權的設計【導流杯】。

 (圖片來源:人民網)

這款在2012年年底上市的飛利浦豆漿機HD2071,增加了一般無網豆漿機 沒有的導流杯,與九陽的研磨設計一樣,運用了小空間聚流的原理,藉此提高食材碰裝與研磨的效果。看過九陽豆漿機產品的人,可能會有熟悉的感覺,導流杯的設計與九陽中階的五穀精磨器的設計是相似的。兩者之間的差別,只有在九陽精磨器的底部是開放的,而飛利浦的導流杯的底部是開放的。

(原始圖片來源:網路)

除了這樣的設計看起來很像,有可能造成侵權以外,其實目前在中國飛利浦的官網上,同樣的機型已經看不到導流杯的設計了。在研磨技術上,全系列都使用的基本的無網技術。官方已經將這樣的設計取消,推論是這個設計導致侵權問題產生的機率很大。

不過也在搜尋資料的過程中,看到台灣的網站也發出了這個事件的相關訊息。
(新聞來源:YAHOO奇摩理財)
 
雖然是類似的設計,但是還是有小小的差異,很可惜不知道誰的效果比較好,因為產品已經停售,也應該不會有更多的資訊會出現。不過可以確認的是,九陽在研磨技術上一直在發展的小空間聚流的效果是比較好的,只是因為擁有專利,讓其他廠商只能在低階的無網技術上打轉。(研磨技術的說明請參考之前文章:豆漿機的基本原理與構造)


飛利浦在台灣一直是個強勢品牌,進入豆漿機最大的市場這兩三年應該也累積了一些經驗,進入台灣市場應該也是早晚的事,之前可能也因為專利侵權的事而延遲了。既然官司已經塵埃落定,也續不久的將來就會看到飛利浦的豆漿機在台灣上市吧。

2012年1月3日 星期二

豆漿機與網子的愛恨情仇

前兩天看到某品牌豆漿機的廣告,特別把【無網 好清洗】這件事hilight出來,說明無網的豆漿機是很好清洗的。看到這樣的廣告,我個人覺得存在一個廠商不了解豆漿機的盲點,而消費者看著看著也跟著這麼認為,造成還挺有趣的這麼一個誤解的現象。

其實網子這個東西跟豆漿機之間,一直存在一個若即若離的關係。首先我們要從傳統的豆漿製造方式,與豆漿機的演進過程來看這件事:

1. 傳統的豆漿製作方式:
早期的豆漿製作方式,其實對大家來說也都不陌生,在過去比較物力維艱的年代,很多人的媽媽都會這一套功夫。簡單的程序如下:
  • 泡豆
  • 磨漿
  • 過濾
  • 煮漿
大家如果沒有親自參與到那個過程,那就只會接觸到最後那一杯杯清澈香濃的好喝豆漿。

2. 前期的豆漿機:
在豆漿機剛被開發出來的時候,因為目標是要執行完整的豆漿製造過程,從磨到煮都會涵蓋到豆漿機設計的程序跟結構中。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過濾】就變成一個需要被克服的問題,所以早期的豆漿機是有【網】的,因為希望煮完的成品,可以是沒有渣的豆漿。目前市面上可能還看得到這樣的設計,是三洋的豆漿機。

上圖是可能目前在市面上還看得到的三洋豆漿機,頭片中下段在玻璃杯體中有看到一段銀色金屬的柱狀體,那是豆漿機濾網,上面其實有很細的網孔。使用方式是將網罩取下,並且將黃豆放置在裡面,在磨豆及煮漿的過程中,磨碎的豆渣就不會完全的分布在豆漿中。製漿完畢後取出機頭的同時,也可以連同濾網及豆渣一起取出。

 
這樣的設計,其實是有達成原始構想的目的,但是他有一個致命的缺點,細目的濾網在製漿完畢後非常難清洗,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的粗纖維會卡在網目中,並且非常難以清洗。這樣的狀況除了因為蛋白質很容易孳生細菌以外,在之後的使用上,也會妨礙打碎後的豆子釋放營養。因此,這樣的設計就漸漸的被放棄掉,也就幾乎沒有看到所謂"有網"的豆漿機。


3. 近期的豆漿機:
看完前期的"有網"豆漿機,大家應該不難理解為什麼那樣的設計會慢慢被放棄。而近期的豆漿機,還是回歸到附贈一個濾網,讓使用者在煮漿完成之後,手動的用濾網過濾。


在當年豆漿機被發明的時候,是朝著西方的咖啡機的方向前進,在演進的過程中,也已經沒有廠商針對"過濾"這一件事有多作文章。但是以我個人對於豆漿機結構跟流程的認識,現階段豆漿機的設計,要能作到像咖啡機一樣的"自動過濾",不是不可能,但是豆漿機的結構會變得相當複雜跟巨大。這也就是雖然消費者有"過濾"的需求,但是廠商卻沒辦法解決的問題。

順道要提的,也就是我前面說的"誤解"。之前曾經在賣場聽見推銷的小姐說:

九X的有網子不好清洗,我們的沒有網子最好洗。

我想他指的是前代機種的"五穀精磨器",不太了的消費者就這麼的認為九X的豆漿機有網子。



在之前的文章中有寫到過這個不是網子,如果真要解釋他是什麼,他就是一個聚流金屬筒。面寫的那個有過濾功能的才叫網子。要裝個零件,的確是多了一個步驟,但是如果這樣小小的動作可以讓豆子磨得更好,豆漿更香,這應該是值得的。

BTW,個人的習慣是不濾渣,就這麼連渣給喝下去。很多人不這麼作的原因是習慣,因為多少年來已經習慣了過濾的豆漿,有渣感覺就怪怪的。先撇開營養的角度,我們平常也會喝個綠豆沙什麼的,不也都是連著渣一起喝嗎? (還有綠豆殼)
如果要過濾的話,因為現在豆漿機技術愈來愈好,豆子愈打愈細,其實每一家附的網子都不好用,還是用豆漿布濾的乾淨,只是剛煮出來的豆漿很燙,也不能擠,只好吊掛在那邊讓他慢慢滴。不過之前在網路上,有看到人建議使用"麵切",也就是燙麵的網籃搭配豆漿布加壓,如果真的在意又不嫌麻煩,這樣還真是一個好方法。














2011年12月15日 星期四

豆漿機的基本原理與結構(一)

(常備測試機,九陽與超淨)

豆漿機是十幾年前,對岸九陽發明的
簡單看豆漿機的結構很簡單,就是把黃豆等食材打碎之後煮熟
所以我們可以把豆漿機分成四個大部來看

Part-01 研磨機制
打碎...大家可能覺得不就跟果汁機一樣通通丟進去,加水之後裡面的刀片就可以打得很碎了?
好像對,但是其實也沒那麼簡單。
原因是在於豆漿機因為還有加熱煮沸的功能跟機制,所以不能像生機調理機那樣,把所有的設計全部集中在打豆子這一部分。
在有限的空間與結構的限制上,如何能有效的將黃豆等食材有效的研磨,就變成了研發設計的重點了。黃豆等食材要能磨的細緻,在煮的過程中蛋白質等營養才容易釋放出來。但是除了打得細以外,還要打的均勻,有的細有的粗,也是一種浪費。最早的豆漿機,其實在研磨的設計上,就是參考了果汁機的設計。


果汁機的刀片,在機體的中心,在杯體內壁會有3-6個不等的突起這些突起的目的,是希望刀片旋轉帶動的渦流,可以因為這些突起的塊狀,讓被離心力甩到周圍的食材,可以再進到中心被刀片所切割或擊碎。


(超淨第一代 SBM-1501)


早期的豆漿機,簡單的應用了這樣的原理,所以就在搭配刀片與杯體形成最初的研磨機制。這樣的設計會有一個比較大的問題點,因為模組的設計並沒有辦法跟果汁機一樣,所以他形成的渦流,並不會像我們看到果汁機在運轉時,除了有平面的旋轉以外,還會有有效率的立體垂直流動。因而無網的設計,在杯體這一個大空間中,相對緩慢而雜亂的流動,也因此黃豆與刀片的碰撞次數減少,同時也比較達成均勻的研磨效果。




(九陽DJ13M-C08)


九陽身為豆漿機的發明者,自然也了解這樣的問題點,因而著手試圖改善這樣的問題。改善這個問題點的研磨機制,就是增加了導流的裝置。他運用的是拉法爾管原理,簡單的說就是【管徑愈小,流速愈快】,運用九陽稱之為五穀精磨器的裝置,讓刀片帶動的渦流,形成一個平面與垂直配合的立體環流。同時也因為小管徑造成高流速,有效的將杯底的黃豆吸進精磨器中進行研磨。小空間有效的研磨,高流速也可以幫助豆子增加與刀片碰撞的次數,除了磨得更細,也磨得更均勻。


(左:九陽DJ13M-C08、右:九陽DJ13M-D08D)

這兩三年,九陽又提出了另一種研磨機制的設計稱為超微研磨系統,一樣是以小空間為基本原理,將原來需要另外加上去的精磨器縮小,並且一體化。並且讓刀片的距離更接近杯底,讓研磨的效果更好。(請參考對岸媒體的報導)

在研磨機制的部分,寫起來好像在寫九陽的技術發展史,不過也的確只有九陽在豆漿機研磨機制上有投入比較多的心力。目前九陽以外的品牌,幾乎都只是沿用最早的無網設計。這也是在台灣,我們除了九陽的豆漿機以外,其他的品牌一律是以無網的設計為主。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