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敬請期待飛利浦HD2079產品評測

2011年12月15日 星期四

豆漿機的基本原理與結構(二)


Part-02 加熱機制

前一篇寫的是豆漿機的研磨機制,接下來呢? 當然是加熱機制阿,因為豆漿磨完就是要煮的。
如果豆漿機沒有了加熱的機制,他就跟一台果汁機是沒兩樣的。回想小時後媽媽在家裡自己作豆漿的情況,先用果汁機或是去給人家磨(以前有專門收錢幫人家磨的),再用米袋慢慢過濾後,拿到瓦斯爐上小火慢慢的煮...慢慢的攪...慢慢的撈泡泡...慢慢的一滴一滴汗滴到地上...,要喝一杯自己作的豆漿,可真是一種折磨。



豆漿機的發明,真可以說是媽媽救星。當然在爐子上慢慢的熬,一定可以熬出一杯自己最愛的香味,但是豆漿機給我們的就是一個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最方便的一種選擇了。

跟研磨機制一樣,大家也會有疑問
豆漿機的加熱有需要多講究嗎? 
不就是煮滾了就可以?

事實上,豆漿機的加熱系統在設計上必須考慮到兩個重要的因素:

安全與美味

先說安全的部分。豆漿是一個奇妙的東西,生豆漿在沒有煮沸之前,含有皂素以及抗胰蛋白脢。抗胰蛋白脢會影響蛋白質的消化及吸收;而皂素會刺激消化道,產生噁心跟嘔吐的中毒症狀,嚴重的狀況甚至會破壞細胞、產生毒素。必須要漿豆漿加熱到100度,才能有效的破壞這些有害物質。但是皂素約在80度的時候,因為受熱膨脹而大量的冒泡,這稱之為假沸,會讓人家誤以為豆漿已經煮熟了,喝下去之後就....中毒。這也就是為什麼煮豆漿要小火熬,還一定要顧在旁邊撈泡泡的原因了。因此豆漿機必須有能加熱到100度的能力,同時也要能夠克服80度時的大量冒泡的假沸問題。

另一個部份是美味。豆漿要熬煮夠,才會有我們熟悉的豆漿香味。雖然說口味標準人人不同,但是豆漿仍然是愈香濃愈受到大家的喜愛。

在加熱的機制上,很巧的也跟前一篇研磨機制上寫的一樣,有三代設計的發展。

最早的豆漿機的加熱機制,長像就像是我們小時後帶到宿舍用的電湯匙。搭配鋼杯就可以煮湯、煮泡麵,搭配鍋子還可以煮火鍋。
(歐~懷念的電湯匙)

九陽去年最早引進台灣的,就是這種型式的產品
 (那細細的一根就是)

這種設計,其實是很方便的設計,就單純的煮豆漿來說,他已經可以滿足基本的需求了。
但是他的缺點是,不能加超多量的豆子,濃度太高容易燒焦,而且如果使用者是富有實驗精神的人,一天到晚想丟一些奇奇怪怪的東西進去,也很容易燒焦。但是以一般正常的豆漿使用是已經足夠了。
但是為了改進這個問題點,就研發出了現在的主流加熱機制-底盤加熱。
顧名思義,就是把加熱機制作在杯體的底部。


(左:九陽DJ13M-C08、右:超淨第三代SBM-1302BS)

大家可以在圖片中看到底盤上有長期加熱的痕跡(九陽測試約四個月100次、超淨測試約兩周10次)。那就是加熱單元所在的位置。底盤加熱的好處是,改進了加熱管與豆漿接觸的面積。加熱管透過杯底整塊的熱傳導,作比較大面積的加熱,這樣的加熱方式相對於加熱管也比較均勻。因而在嘗試增加黃豆的比例上,底盤加熱也實現了一些我們對於吃的嚴厲需求。目前在台灣販售的豆漿機商品,幾乎都是底盤加熱的設計。

既然都已經發展到這個階段了,那加熱系統有什麼好再發展的??
這就是人類有趣的地方了,底盤加熱雖然解決了部分的問題,但是我們仍然不敢直接把糖加進去。這應該是部分天才的消費者,會把糖一起加進去煮的問題。同時一台豆漿機只能煮豆漿也太可惜了,所以如果再加熱方式再進一步改善,就應該會更好用。

所以在今年九陽推出了最新的加熱機制-環繞立體加熱。其實說穿,九陽把加熱管從原來的杯體底部移到了杯體側面。照官方的說法,這樣的設計,可以形成立體的加熱循環。而這樣的循環,可以讓加熱的過程達到更均勻的效果。
(九陽DJ13M-D08D)
這台測試約兩個月的機器,杯底沒有底部加熱設計會有的加熱痕跡,而是在杯體的側面有這樣的痕跡。在實際的運用上,最大的好處是糖的運用,這反映在這台機器新功能的果醬上。在底盤加熱的機種,少量的糖也許沒問題,但如果我們加了大量的砂糖進去,下場一定是燒焦。更何況是要熬煮手工果醬這種水份相對極少的東西。依照使用手冊的配方,水果、少量的水跟大量的糖,攪拌均勻後,加上加熱出力功率的調整,並不會產生燒焦的狀況。這個設計技術是由九陽領先提出的,我想應該也會有專利的保護,不過為了搶食市場大餅,其他的廠商應該也會變化出類似設計吧。

(待續)












1 則留言: